時節不居,時序至臘。
臘者,接也。
臘作為一歲之末,是新舊交接時段,也是古時歲終大祭的月份。天寒地凍,萬物收藏,此時舉行一場隆重而盛大的臘祭,祭祀祖先和神靈,以報天地,感恩自然,祈求豐收和吉祥。
臘八這天民間百姓要喝“臘八粥”的習俗,文字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。最初的臘八粥只選用紅小豆熬制,隨著時代變遷,內容愈加豐富,“八方食材,調和來年萬事如意”。
黃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……洗凈浸泡半小時;紅棗去核,蓮子去芯,桂圓去殼,核桃仁焯水去皮,杏仁、瓜子、花生……浸泡一小時;紅豆、綠豆、蕓豆、豇豆……則是要浸泡上一夜的。食材準備好,便在臘八的前一天晚上,支起一口大鍋,水開下豆,大火翻滾10分鐘。待豆開了花,便加入各色米,小火煲上15分鐘,煲的過程中隨時清理干凈浮沫,再下糯米、蓮子、栗子、花生、桂圓……煮半小時,最后放入銀耳、紅棗和冰糖、紅糖,微火慢煮,一直熬到臘八清晨,熬出最甜蜜綿長的滋味,滿屋飄香。
雪小禪說:“中國人就是這么可愛,什么節日都用吃來表達,且非常隆重。”
是呀,有誰不喜愛這種世俗的可愛?
歲暮嚴寒,家人閑坐,燈火可親,一起品嘗著香糯的七寶五味粥,一邊回味著過去一年的酸甜苦辣咸,用一碗粥的暖意驅散凜冬的寒,讓一切不如意消融在節日的溫存里,花草有情,山水如畫,所遇皆美好。時光荏苒,臘八粥始終承載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祈愿,對平凡生活的殷切期許,永遠地滋養著中華兒女。游子的思念、父母的牽掛,正如這一碗可鹽可甜的臘八粥,充實、綿密、溫暖,讓人放不下、忘不了。
古諺云:“臘鼓鳴,春草生。”先人們還會戴上胡頭,系著腰鼓,扮成金剛力士,擊鼓逐疫,待春草初生時,合家平安喜樂。
如今,或許我們都經歷了一場苦難,但是,我們要相信,一切都會好起來,而且會越來越好。“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,把命照看好,把心安頓好,人生即是圓滿。”家人安康無病無災,是我們莫大的幸運和幸福。
做個俗人,三餐煙火暖,四季皆安然,何樂而不為?
今日臘八,山河無恙,諸事“粥”全,愿有人與你閑時立黃昏,笑問粥可溫,所念之人歲歲平安。